1991年,曾有一张“我要上学”的照片风靡全中国,照片中小女孩那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至今令人记忆犹新。时至今日,中国的基础教育已面貌全新,2017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9%,但是,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例如,在距离上海2000多公里外的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就仍有许多双“渴望的眼睛”。
也正是从2017年起,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3届、共计21名学生陆续走进寻甸,用科学和人文知识以及上海与华东理工大学的优质资源,在教育扶智脱贫攻坚的前沿一线,贡献当代大学生的一份力量。
在课堂内外播撒科学种子
青少年科技创新启蒙在寻甸也不能落下!华东理工大学的理工科研究生们素质过硬,专业优势鲜明,他们说干就干,精心设计了科普与创新实践课程。虚拟现实技术(VR)、机器人、3D打印等课程相继开设到寻甸的3所小学,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仁德小学六年级学生唐兢宏就是机器人课堂上的一员。一次意外划破手指,让他发现清理玻璃碎渣有很大的危险性,于是,利用所学知识,用机器人套件拼接出了一个玻璃碎渣清洁器,在此基础上,还改进制作了创新作品“垃圾克星”机器人。虽然想法、原理都很简单,技术上甚至有些稚嫩,但这颗创新种子的萌芽,让华东理工大学的“小老师”们备受鼓舞。
日常课堂之外,这群“小老师”也在科普方面作了许多努力:每周到寻甸县青少年科技馆担任义务讲解员,已为上千人次的青少年和家长提供服务;利用社团活动课、自习时间等开展科普,培养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助力寻甸首次参加URC青少年人工智能机器人挑战赛……尤其令人高兴的是,由华东理工大学援建的寻甸科技馆虚拟现实(VR)科普工作站即将落成,今后,支教团的科技创新科普又多了一个“大本营”。
“希望能在寻甸成立一支青少年小小科普员队伍,让他们带动身边的人都参与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中来,感召更多人走近科学、启发智能,一传十,十传百,形成裂变式的发展。”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学院学生、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李承霖说到。
整合资源打造“口语良师”
听不懂,不敢说,就连学习字母都要靠“图形记忆”,寻甸孩子在英语学习上存在明显不足,“听、说、读”都是短板。这是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沈佳欢在仁德四小进行英语教学时的发现。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沈佳欢和当地老师一起组织了英语角和英语晨读,加强了“读”和“说”的教学与训练。但是,在“听”方面,师生依然缺乏相应的设备和条件。平时学生的听力练习大多是老师在网上找的音频资料,不仅缺乏系统性,内容也不够规范,难易程度也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不相符。
为此,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联系学校,邀请本校外语学院的优秀学生通过专业录音设备,为寻甸的孩子们“定制”了一系列听力训练材料,并用规范化发音和流程,为仁德四小的学生录制了一份期中考试听力试题音频。
三年级学生马柠希是使用这套听力材料的250余名学生之一,她在完成考试后说:“老师,这次听力好清楚,老师的发音真好听,我以后也要好好学习英语,将来交到全世界的朋友,让他们都来寻甸和我一起玩。”
这次成功的尝试给了支教团很大的信心,他们打算结合英语教学和学生需要,将小学阶段的重点词句全部实现音频化处理,让“口语老师”能够时刻在学生身边发挥作用。
“云课堂”时空无阻续关爱
即便支教团的同学返回了上海,寻甸那些“渴望的眼睛”也已成为他们心尖上的牵挂。上海和华东理工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那么多,还可以再为寻甸孩子们输送哪些养分,何不试试远程教学?“云支教”视频连线直播课程便这样开始了。
生命价值培养、学习动力激励、化学知识讲堂、金融知识介绍、安全常识教育……寻甸的孩子们都特别期待“上海课”,每次课刚结束,孩子们就开始不停地追问下次上课时间。“我们还想尝试利用新媒体技术,把在寻甸难以完成的科学实验,利用视频录播或直播课程的形式呈现出来,让更多孩子从中汲取知识。”李承霖表示。
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原定赴寻甸支教和正常开学的计划,但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仍然十分记挂寻甸的孩子们,他们密切关注各类网络在线课程和教育资源,于原定开学日为当地学生开展了线上直播课。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崔然、团员方宏龙分别结合专业,专门讲解了防疫知识。
寒假因疫情而延长,敬业的“小老师”们精心策划,让“云支教”变成了丰富多彩的课堂。除了课业辅导外,他们组织孩子们做手抄报、手工,写书法、画画,让他们在家也能有趣味活动。他们还指导学生用简单的编程软件制作一些小游戏,其中的“病毒大战疫”能让孩子们增长防疫知识。他们每天分享防疫知识,让孩子们明白如何保障自身安全,还讲述一线医护人员的故事,让孩子们感受白衣天使的无私奉献与付出。
扶“智”更扶“志”,点燃成才梦
“我想初中毕业就去打工,赚钱比读书更实在。”四年级学生小马的“人生规划”曾让崔然感到震惊。崔然说,寻甸当地学校的硬件设施已经非常不错,但学生对未来普遍感到迷茫。这使得支教团产生了新的思考——孩子们应当拥有更广阔的眼界,意识到自己将来有更多的可能性,并且为之努力。
由此,支教团创设了“学生、教师、家庭”三维度支教模式,为当地100余名教师带去了办公软件操作及教学资料检索服务,为当地家长带去了“亲职课堂”。他们还发起“醒狮行动”青少年启志增能定制化公益项目,通过线下系列主题活动课和线上常态化互动结对,引导孩子们观世界、爱家乡,激发他们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自我认同、集体认同和乡土认同。
经过1年的增能培育,小马改变了打工的念头,决定上高中、考大学!在支教团的引导下,还有很多和小马一样的孩子,看见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记者 唐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