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或许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对人才的渴求这么迫切。
过去的十年,贵州GDP增速一直领跑全国。但在“黄金十年”之后,贵州踏上了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新征程,人才短板的问题也不容回避。为此,贵州频频发出“英雄帖”,在招才引智方面出了不少新招和实招,以一种“敢为人先”的态度,诚邀天下英才“会盟”贵州。
是金子,总会在贵州发光。因为这里有厚爱人才的土壤和善待人才的氛围。日前,随着贵州进入“党代会时间”,人才问题颇受关注。
首创“蓄水池”招聘,打破人才流动壁垒
“看到消息,我挺惊喜的。”张勇所说的,是贵州省重点人才“蓄水池”岗位招聘。
原本在外企,张勇考虑更多的是谋生和赚钱,他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有在体制内外自由切换的机会。目前,经简易招聘程序之后,张勇已经进入了最后的政审环节。没有意外的话,不久之后,他就能拿着事业编制,到企业上岗了。
即便到民营企业上班,也能给事业编制,这就是贵州省推出的重点人才“蓄水池”政策。
针对企业创新中遇到的“人才瓶颈”,贵州省在全国首创打造人才“蓄水池”,计划拿出600个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岗位,希望为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引进急需重点人才。
贵州科学院党委书记薛涛说,“蓄水池”岗位招聘“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奖项、不唯帽子”,着眼于为企业解决实际难题。“经面试成功后,人才到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等工作,编制则挂靠在贵州科学院。”
某种意义上,贵州省此举相当于建立起一道“旋转门”引才机制,打破了人才在体制内外流动的壁垒。
薛涛说,首批12家企业发布重点人才“蓄水池”招聘消息后,引起社会强烈关注,贵州科学院将会同人社部门从众多报名者中筛选出28人进入人才“蓄水池”。
位于贵阳综保区的易鲸捷是一家大数据企业,这次拿出了首席技术专家及研发总监等重点岗位,希望借助政策的东风,找到能帮助企业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的重点人才。
有了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在外界看来,重点人才“蓄水池”政策的实施,无疑将提升贵州省对人才的吸引力。
首推“揭榜制”,招才引智破解关键核心技术
在贵州青龙煤矿,技术人员在地面上动动手指,地下的智能采煤机就开始“挖煤”,将煤炭从2.8公里深的矿井里,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储煤仓内,全程不见工人身影。
这种“井下无人,地面出煤”的景象,受益于贵州省科技厅推行的“揭榜制”。
素有“西南煤海”之称的贵州,2017年的采煤机械化率才刚过60%,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短短几年间,贵州采煤机械化率就迅速提高到了100%,走在全国前列。正是“揭榜制”为贵州引来了中科院院士何满潮,攻克了采煤机械化这一“卡脖子”难题。
贵州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廖飞表示,贵州省自身科技资源薄弱,要依靠自身力量去攻克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短期内很难奏效。为此,2017年,贵州省在全国率先推出技术榜单,“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揭榜”。
自此,“揭榜挂帅”成为贵州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弥补自身科技资源短板的“锦囊计”。2017年以来,贵州省共发布10批24个技术榜单,内容涵盖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立项实施11个重大科技项目,资助经费1.32亿元。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技术榜单打破了贵州省财政科技资金只向本省开放的惯例,招才引智效果显著。通过技术榜单引进人才和技术,贵州省至今已经吸引了包括中科院院士何满潮在内的省内外科研团队120余个参与竞榜,借助全国力量解决贵州难题。
首设“人才日”,以专属节日形式礼敬人才
“没想到,贵阳高新区礼遇人才这么有诚意,这么温暖。”说起人才话题,贵州力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裁李卫群由衷感叹。
原来,不久前,李卫群因急性脊髓炎住院治疗,除去医保报销部分,他个人承担了17249.44元医疗费。在了解到他的情况后,贵阳高新区根据贵阳市人才医保补助政策,为他报销了个人承担部分50%的医疗费。
如今,不仅仅在贵阳市,整个贵州省礼遇人才蔚然成风。
2021年,贵州省委将每年4月第四周的星期五确定为贵州“人才日”,以专属节日形式礼敬人才。首设“人才日”,凸显了贵州以最高礼遇和最大诚意致敬人才、尊重人才、服务人才的决心。
“全省上下一定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求贤若渴寻觅人才,各尽其能用好人才,无微不至服务人才……”贵州省委书记谌贻琴、省长李炳军通过公开信,对全省各级干部谆谆教诲。
由此,贵州省各级各部门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敬才”“赞才”“引才”系列活动。从挂牌“人才之家”,到颁发“优才卡”“人才绿卡”,贵州竭力打通服务人才“最后一公里”,让他们在医疗卫生、子女入学、住房保障、旅游休闲等方面享受“绿色通道”。
改进人才评价机制、创新设立“贵州杰出人才奖”、兴建“人才公寓”……贵州省以优化政策环境、干事环境、服务环境为突破口,念好人才引、育、用、留“四字经”,奋力打造全国最有吸引力、凝聚力的人才高地之一。
如今的贵州,厚爱人才、重视人才的氛围越来越浓厚,这也使得“贵漂”“贵定”日渐成为了一种新现象,正在为贵州省下一个后发赶超的“黄金十年”凝聚磅礴力量。
(实 习 生 陈芳芸 兰 霞 本报记者 何星辉)